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日前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主题,发布《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研究中国经济亟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厘清其微观基础与行为新逻辑;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关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这“新三驾马车”,深度研判当前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他表示,上海财经大学将着力打造新兴平台,鼓励专家学者突破传统模式和体系的局限,立足中国实际,洞察世界经济特征,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宏观政策研究、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建树。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化斌代表团队发表《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供给侧方面,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为新动能,但传统行业如煤炭等面临产能过剩压力。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会保障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防范“低增长-高债务-弱需求”长期停滞风险。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需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间轴展开战略部署,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稳步提升国内需求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策。他表示,稳市场、稳预期,扩投资是关键。激发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重点在于要积极推动政府的发展理念和职能变革。一方面,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硬化预算软约束,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建立更市场化的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他强调,虽然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政策重点更多地在需求侧,但依然不能忽视供给侧问题。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也是促进需求侧改革、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应有之义。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可能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汇率变化和外贸格局,从不同侧面给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中国只要坚持“以我为主”、强化战略定力,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充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及不断迸发的创新动能,叠加多元出口市场,针对性和有力度地施策,就有望在外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低息配资,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经济日报记者李治国)
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